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手术之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才能使得患者的骨折部位功能得以恢复。如果骨折之后不重视康复,很有可能会导致最终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1.术后康复要趁早
骨折治疗之后的一到两周是早期康复治疗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消除患者出现的肿胀、疼痛情况,并且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由于患者在骨折之后容易发生疼痛、肿胀、易移位的情况,在进行功能训练当中,应当以患者的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处上下关节暂时不进行活动,但是身体其他的关节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的两周之后属于康复中期阶段,这个时候肿胀已经消退,疼痛也已经减轻,骨折处已经有纤维连接,逐渐变得稳定,在这个时候应当进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依据骨折的稳定程度来确定活动强度和范围,防止关节僵硬以及肌肉萎缩。在骨折治疗后的晚期阶段,临床已经达到了骨折愈合标准,已经拆除了外固定,这一阶段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期,在早中期治疗不足的患者,可以通过这一时间段的锻炼来消除前期的不良影响,可以辅助外用药物或是物理治疗来促进肌力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
2.康复过程中的饮食调理
在骨折康复治疗过程中,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为患者配备饮食的时候,应当注重骨生长需要的营养,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D、钙、磷,以及胶原蛋白等,应重点补充,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在饮食营养摄入当中,还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高能量、高蛋白的饮食,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活力,但是摄入的时间应当在两周之后,在骨折早期少吃。由于骨折后患者通常在室内休养,,无法晒太阳,从而导致维生素 D的缺乏,因此在骨折后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例如蛋黄、动物肝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晒太阳。还应通过新鲜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牛素C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骨折之后应当注意便秘的问题,多喝水,多吃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来保证肠道的通畅。
总之,骨折的治疗并不仅仅是通过手术或是其他治疗方式即可恢复的,还要通过康复治疗来使其恢复活力,康复的早中晚期各有侧重点,以最大化地恢复可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