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眼科周末门诊量猛增,都是宝爸宝妈们带着孩子来查眼睛的。原来近段时间各个学校相继对学生进行了近视筛查,家长们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孩子的视力情况。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她通过手机看到孩子目前视力为1.0,王女士不放心,担心孩子是不是近视了,于是她也带着孩子到眼科进一步检查。医生了解情况后,给孩子进行了屈光检查,发现孩子远视储备严重不足,眼轴偏长,正视化提前,于是建立了屈光档案,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今天,我们聊聊关于孩子近视的一些小常识。
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正常情况下,孩子2-3岁视力可达0.4左右,3-4岁视力可达0.5-0.7,4-5岁视力可达0.8-1.0,6岁或以上视力可达1.0。所以单纯从视力这个指标来判断,一年级孩子视力1.0是正常的。
但是孩子目前视力正常,不代表将来不会近视。近年来,近视发生呈现低龄化,小学已是近视的高发阶段,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大幅减少,是近视发展的“重灾区”。
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或延缓近视的发生。目前主要有4个指标可以帮助预测孩子将来是否会近视,分别是:远视储备、遗传背景、用眼行为、双眼视功能。
远视储备
人出生时眼睛处于远视状态,尚未发育成熟,随着生长发育,从远视逐渐趋向于正视(既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在完成正视化前所具有的远视度数即为远视储备,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远视储备,消耗过快、过早是近视发生的重要信号。
理论上远视储备越多,越不容易近视。但远视储备不是越多越好,远视超过正常值太多,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引起弱视。一般情况,3岁左右远视为300度,4-5周岁远视储备在200-250度,6-7岁150-200度,8-9岁100-150度,10-11岁 50-100度,12岁以后远视逐渐消失。
遗传背景
近视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与父母均无近视的小孩相比,父母中一方有近视的小孩近视风险增加3倍左右,父母双方均有近视的小孩近视风险增加6倍左右。
不同类型的近视遗传概率不同:单纯性近视一般由于后天不良的用眼习惯造成,这种类型的近视遗传概率相对较小,病理性近视的遗传风险相对较大。
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即使父母双方都不近视,如果后天用眼负荷过重,孩子也可能会发生近视。
用眼行为
用眼行为是影响近视眼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近距离用眼时间过多、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则容易发生近视。
在近年来国内出台的多个相关文件也强调了户外活动、科学用眼的重要性,如:教育部2021年推出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针对6-12岁小学阶段学生提出8点具体的近视防控指引,包括:
1.户外活动要保障,体育爱好宜广泛;2.正确姿势不能忘,用眼环境要敞亮;
3.视屏时间不要长,课外不要增负担;4.阅读材料要优选,纸质读物不反光;
5.读写间隔多休息,劳逸结合眼舒适;6.均衡膳食有营养,规律作息更健康;
7.积极定期查视力,及时干预降风险;8.近视不可乱投医,正规机构去就诊。
双眼视功能
双眼视觉包括调节功能、集合功能、眼球运动功能和感觉融像功能,正常的双眼视功能是眼睛协调工作的前提,双眼视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视觉质量,造成视疲劳,促进近视眼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希望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眼健康。在新生儿体检时就要进行视力筛查,及时建立屈光档案,三岁后每3-6个月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眼科 查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