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患者做完手术后,住院期间如何尽早康复出院,正确的护理至关重要。除了遵医嘱按时打针吃药外,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术后12小时进流食:术后12小时开始吃流质饮食,第2-3天吃软食,第4天吃普食。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正常情况下3天可进食。
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家属协助并鼓励患者术后24小时就下床活动,促进肛门排气和肠蠕动恢复,可有效地防止肠粘连发生,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是否排气:医生查房时,必问患者的一句话是“你排气了吗”,目的是了解患者肠蠕动是否恢复。若患者已经排气,说明他的肠蠕动已恢复,就可开始吃流质食物。
伤口观察:每天换药时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若术后3-5天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病人觉得伤口疼痛,切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往往提示有切口处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渗血、渗液污染的敷料。术后3-5天禁用强泻剂和刺激性比较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阑尾残端结扎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口。
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患者做完手术回病房后,先仰卧位休息8小时。因麻醉而神志不清时,应有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待血压平稳后可改为半卧位,家属协助患者翻身、坐起,注意动作要轻、慢,不要用腹部力量,以免诱发切口疼痛。
术后第一天进流食:手术当天禁食,经静脉补液。等待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术后第1天进流食,第2天进软食,此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鼓励病人术后尽早在床上自主活动,活动肢体,预防腹胀、上呼吸道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待麻醉反应消失后尽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伤口愈合。
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一般都会放置腹腔引流管及导尿管。需妥善固定引流管,低位引流,间歇由近端向远端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当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至浆液性,病人体温及血常规正常,可考虑拔管。
留置导尿者:注意观察尿道口有无异常分泌物。每日更换引流袋。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措施是尽早拔出导尿管,缩短其置留时间。
预防肺部感染:对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来说,由于术后切口疼痛,不敢翻身及主动咳嗽,致使咽喉部分泌物不能排出,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家属应协助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同时,行床边超声雾化,使痰液易于咳出。(摘自《健康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