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天天吃蜂蜜豆腐,1岁女童性早熟》的新闻传遍网络,引起很多人关注。蜂蜜和豆制品真的会吃出性早熟?对此,多位专家表示,女童可能并非性早熟,而是“小青春期”把罪责怪到蜂蜜和豆腐头上,或许有点冤!
2岁内婴儿乳房发育多是“小青春期”“ 2岁以内的女婴,有少数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乳房发育,是正常生理过程。”南京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世宁指出,这在医学上,叫做“小青春期”,门诊中出现小青春期的宝宝并不少见。
2010年卫生部颁发的《性早熟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如女孩在8岁前乳房开始发育、10岁前来例假,男孩在9岁前睾丸开始增大、生殖器明显发育等。《指南》明确了“小青春期”的概念——若发生于2岁内女孩,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性腺轴处于生理性活跃状态,又称为“小青春期”。
专家解释说,女宝宝在2岁之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不稳定的,可以间断性地分泌雌激素,水平甚至可达到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的低限值。对雌激素敏感的孩子,就会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但程度比较轻,持续时间短。这和吃蜂蜜和豆腐都无关。
但是,如发现小宝宝乳房发育,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尽管概率非常小,但首先还是排除肿瘤等问题。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就不用太过担心。
蜂蜜:雌激素或是人工添加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任陈杰介绍,蜂蜜本身几乎不含雌激素,花粉中是有雌激素的,而蜂蜜中会有少量的花粉,这才是蜂蜜中雌激素的来源,不过这个量是非常少的。
之所以孩子一出现性早熟就归咎于蜂蜜,可能是蜂蜜中被人为添加了一些含有雌激素的物质,或是孩子吃了其他含有雌激素的食物,但是家长印象中想到的是蜂蜜和豆制品,就把责任推到这两者头上。
不过,和蜂蜜不同,蜂王浆是不能让孩子食用的,因为其中含有较丰富的动物性雌激素,会增加性早熟和乳腺疾病的风险。
豆制品:植物雌激素不等于人体雌激素 豆制品被拉入“黑榜”同样因为雌激素。但陈杰觉得理论上说不过去,“豆制品中雌激素含量较低,打成豆浆喝下一杯也是微乎其微的,这能导致性早熟?”
至于豆制品诱发乳腺癌的观点,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乳腺癌治疗专家俞乔主任医师也不赞同。豆制品里的植物雌激素不等于人体雌激素,主要是大豆异黄酮,有双向调节作用,雌激素低时可弥补不足,雌激素高时则会与雌激素竟争受体,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预防乳腺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食用30-50克大豆,相当于每天800-1200毫升的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