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即当骨密度降低但无骨折时要进行干预,防止发生第一次骨折;第一次骨折后要防再次骨折。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基础措施: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质疏松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缺乏锻炼,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量饮酒或饮咖啡因,低体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度或过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避免烟酒、慎用药物、加强锻炼、防止跌倒等,可以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药物干预:“三药联用”效果好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 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2. 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T值为-2.5~-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 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若已发生过脆性骨折,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治疗常用药物有三类,抑止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降钙素、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钙、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其他药物有锶盐、维生素K、植物雌激素、中药等。
骨质疏松治疗强调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用。联用后疗效协同,对于老年人能够降低甚至逆转骨丢失。目前公认的药物联合是钙、维生素D,再加一种骨吸收抑制剂的“三药联用”。
康复治疗:运动能预防脆性骨折
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成功措施之一,不同时期的运动对骨骼的作用不同,儿童期增加骨量,成人期能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会保存骨量并减少骨丢失。运动可从两方面预防脆性骨折: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
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如快步走、做哑铃操、举重、划船运动等。运动频率和强度因人而异,建议负重运动每周4-5次,抗阻运动每周2-3次;强度以每次运动后肌肉有酸胀疲乏感,休息后次日这种感觉消失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