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是造了什么孽,怎么两个病都找上我了……”68岁的王阿姨躺在病床上,眼神满是无助与绝望。在短短三个月内,她先是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植入了心脏支架,本以为慢慢调养就能恢复,可命运却又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王阿姨被诊断出肺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王阿姨和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王阿姨的情况非常棘手,她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不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而手术最怕的就是出血不止,这让医生们陷入了两难。
王阿姨的病情就好比同时握着定时炸弹的引线两端,停用抗凝药,支架内随时可能形成血栓,这对于刚经心脏手术的王阿姨来说,无疑是走到了心脏悬崖的边缘。可要是持续用药,肺癌手术中的出血风险会急剧飙升,同样会危及生命;而且,肺手术需要单肺通气,这就可能导致低氧血症,诱发心肌缺血,肺功能的危机也如同一把利刃高悬。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我院的多学科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决定运用三维精准医疗体系,为王阿姨的生命保驾护航。
在术前,医生们对药物进行了“时空管理”,麻醉科联合心内科创新推出“5-1-6”桥接方案。“5”即术前5天,将抗凝药物氯吡格雷替换为肝素;“1”:术前1天,暂停阿司匹林;“6”:即术后6小时迅速重启抗凝治疗。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王阿姨的凝血功能,医生们还采用血栓弹力图进行监测,根据结果个性化地调整药物浓度。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药物调整,都凝聚着医生们满满的关切与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给王阿姨的手术创造最佳条件。
术中,生命体征“数字孪生”技术成为了王阿姨的又一道安全屏障:动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双通道监测,实时构建起血流动力学数字模型,让医生们对王阿姨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同时,“肺保护性通气2.0”策略精准控制潮气量,结合动态呼气末正压调节,较传统方式降低了40%的肺损伤风险。医生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均动脉压在65-75mmHg的黄金区间,既要保障冠脉灌注量,又要避免心脏过载,每一次数据的波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使胸外科手术医生们的操作游刃有余。手术麻醉部主任徐文平感慨地说:“现代麻醉已进入‘靶向器官保护’时代。我们通过药物浓度靶控输注、循环闭环调控等技术,让高危手术麻醉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
术后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术前,医生们利用超声引导定位麻醉点,为术后精准阻断疼痛传导通路做好充分准备。多模式镇痛方案让王阿姨的视觉疼痛评分(VAS)持续≤3分,不再被疼痛折磨。在胸外科团队的术后精心照护下,王阿姨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也有了笑容,术后5天就顺利出院。
在这场“止血与抗凝”的生死博弈中,我院的多学科团队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无畏的勇气和对患者深深的关爱,又一次完成了生命护航,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医学力量的守护下绽放出的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