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的长河中,每一次与病魔的较量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在我院,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攻坚战,正悄然拉开帷幕。这场战役,不仅考验着医疗团队的技术,更见证着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故事的主人公是52岁的张大叔(化名),命运似乎从他幼年起就对他格外“残酷”。小儿麻痹症、强直性脊柱炎先后缠上他,数十年的病痛折磨,让他下肢严重畸形,脊柱完全僵硬,呈现“竹节样改变”。他无法行走、无法弯腰,甚至连基本的坐姿都不能维持,除了躺的姿势,就是在他人帮助下整个人直立状态,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艰辛。然而,命运的重击并未停止,长期卧床的他又患上了右肾输尿管结石伴感染,右侧腰腹部的绞痛时常发作,肾积水也随之而来,肾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手术,成了控制病情的唯一希望。
但手术的第一步——麻醉,就横亘着一座看似无法逾越的大山。张大叔完全融合的脊柱,让常规的腰椎穿刺无法进行;而选择全麻,更是困难重重,他颈椎僵硬,毫无活动空间,颞下颌关节也僵硬不堪,嘴巴只能张开约2厘米,麻醉术前气道评估为最高风险等级,这是极为罕见的困难气道病例!
面对这棘手的状况,我院麻醉科团队迅速启动“困难气道应急预案”。手术当日,团队成员们一丝不苟,尝试用清醒喉镜插管,却因声门暴露失败而受阻;改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又因气道分泌物多和声门位置高再次折戟。面对难题,麻醉科主任徐文平大胆创新,提出了“逆行钢丝+吸痰管鞘”组合的双导丝技术。这一技术如同黑暗中的曙光,它是通过患者环甲膜穿刺置入导丝,让导丝逆行通过鼻腔引出,随后套入吸痰管作为刚性支撑。这一操作就像在黑暗的隧道中铺设双轨,导丝指引方向,吸痰管破除障碍,最终成功跨过会厌屏障,精准置入气管导管,为手术建立了至关重要的气道条件。
气管插管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让颈椎完全强直的张大叔在手术中安全保持俯卧位,又成了摆在手术室护理团队面前的难题。关键时刻,手术室护理团队自主设计的“C型头托”惊艳登场。这个小小的头托,凝聚着护理团队的智慧与关怀。它独特的导管保护设计,预留了气管导管凹槽,避免了导管移位风险;额部、颧骨、下颌三处多点支撑结构,能有效承托并分散头部压力,加厚棉垫的防压疮处理,也让张大叔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舒适。
在麻醉团队成功保障气道、护理团队稳固体位的坚实基础上,泌尿外科柯尊金团队从容不迫,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仅用1小时便顺利完成经皮肾镜右肾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术毕,在手术室团队的悉心护航下,张大叔的意识迅速恢复,自主呼吸平稳,安全拔除气管插管。
这一场手术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病例的治愈,更是医学技术革新的成果。创新性的“双导丝插管技术”和“C型头托”,为类似复杂气道及体位难题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填补了本地区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多学科之间无缝衔接、密切配合,充分彰显了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为今后的临床救治树立了榜样。
如今,这个成功案例已被纳入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困难气道处理流程,未来将为更多面临相同困境的患者带来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治疗的保障,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生命的旅途中,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团队用爱与技术,为患者照亮前行的道路,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