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城市陷入沉睡,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却灯火通明。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中年男子捂着胸口,脸色苍白被扶了进来。他额头满是冷汗,声音颤抖:“我以为忍忍就好,没想到这疼越来越厉害……”
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急性心肌梗死!医生护士迅速投入抢救,与死神的赛跑,在夜晚的医院里,不知疲倦地上演。
胸痛,堪称人体最复杂的“警报器”。就像上面那位中年男子,一开始没把胸痛当回事,差点酿成大祸。临床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人把烧心反酸当成心脏病匆匆送来急诊,也有老人把心梗误认成胃疼,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据统计,急诊胸痛患者里,约30%是心源性胸痛,虽只有3成,却藏着致命危机,另外7成非心源性胸痛,虽不致命,却也常让人虚惊一场 。
非心源性胸痛各有特点, 肋间神经痛 如“过电”般刺痛,胃食管反流伴随着灼烧感和反酸, 带状疱疹的疼痛会沿肋骨走向扩散。了解这些,能帮我们避免过度焦虑。
真正要警惕的,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输油管道”,当堵塞超过70%,心脏就会通过胸痛呼救。患者常形容这种痛像“胸口压着大石头”,又似“被铁箍紧紧勒住” 。
典型心绞痛多在运动、情绪激动时发作,遵循“运动 - 疼痛 - 休息缓解”的规律,疼痛还常波及左肩、下颌甚至牙床。
当胸痛持续超15分钟,伴有冷汗、恶心、濒死感,就要高度警惕心肌梗死。尤其要注意,女性和 糖尿病 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急诊科曾有患者只因“嗓子发紧”就医,最后确诊心梗;还有老太太持续冒虚汗,竟是“沉默型心梗”。
一旦出现突然剧烈胸痛、持续不缓解的压迫感,或伴有意识模糊、血压骤降,务必立即拨打120。记住,从胸痛发作到开通血管,黄金时间只有120分钟。
突发胸痛,必须立刻停止一切活动。曾有位企业家开会时胸痛发作,却坚持做完PPT才去医院,结果错失最佳抢救时机。正确做法是马上坐下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紧身衣物。
若确诊过冠心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服药后静坐,防止站立晕厥。嚼服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消化道溃疡患者要慎用。这些药物只是争取时间,不能替代专业救治。
发现有人意识丧失,马上启动心肺复苏,记住“叫叫压”口诀:确认环境安全→呼叫患者→拨打120→开始胸外按压(每分钟100 - 120次,深度5 - 6厘米)。现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越来越常见,按机器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做心电图和血脂检查,给心脏做“年检”。地中海饮食模式(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能降低31%心血管风险。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能让心脏年轻10岁。
开头提到的中年男子,因救治及时,做了冠脉介入手术,幸运捡回一条命,可还是留下心功能损伤。胸痛绝非简单的身体不适,而是生命发出的加密求救信号。记住:胸痛 + 时间 = 生命。警报响起时,宁可“虚惊一场”,也别“追悔莫及”。你的一个正确反应,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让他人重见明天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