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生(化名)今年49岁,下午在工厂上班时(13:00左右),正在工作的他突然感到胸口像是被重物压到一样的疼痛,而且持续约4小时没有缓解,于是在15:58他抵达钟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16:05急诊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诊医生即刻给予汪先生“心梗一包药”口服,同时启动平湖市胸痛中心转运流程,16:29安全抵达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此同时,平湖市胸痛中心群里的医生们早已将患者情况进行沟通,平湖一院心脏介入中心团队成员做好相关手术准备,经绿色通道绕行急诊,汪先生被直接送入介入中心导管室施行急诊冠脉造影术。
造影显示,汪先生的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60-70%狭窄,回旋支中远段完全闭塞、近段40-50%狭窄。右冠远段也有70-80%的狭窄。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汪先生的冠脉回旋支被植入一枚支架,16:57分,堵塞血管顺利开通,整个手术过程平稳,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抵达医院大门至血管开通的时间(D2W)28分钟!
时间就是生命!平湖市胸痛中心是国家级“标准化胸痛中心”,是保障全市心血管疾病救治“365天,24小时”的绿色通道。随着中心建设的不断完善,D2W时间的缩短已非偶然!救治流程的持续优化,救治技术的日渐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心梗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增进了患者预后。
急性心梗的汪先生年龄不大,冠心病也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9亿,其中冠心病约1100万,20岁到29岁人群患病率高达15.3%!
31岁小伙李先生(化名),在家感到胸口闷痛,起先他并不以为然,症状持续15小时后,他又开始大量出冷汗,于是他独自来到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优先!急诊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于是,李先生被紧急送入了介入中心导管室。
随后的冠脉造影显示有一根冠脉血管已经出现了90%的狭窄,同时病变位置发出的一个血管分支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狭窄。如果堵塞的血管不及时开通,李先生随时有心梗猝死的可能!即使侥幸逃脱,心肌也会因为长时间缺血缺氧出现逐渐坏死,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心功能的下降,一旦失去最佳救治机会,最终导致心脏移植或者死亡。
综合考虑李先生的年龄及其本人的意愿,医生采用了冠脉内无植入的微创手术方法——“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治疗堵塞的血管。随着血管的开通,手术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即刻排除了埋在心脏血管里的一颗“蘑菇弹”。
为什么年轻人的“心脏”越来越差?年轻人发生冠心病,或许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系:
体力劳动减少:一些年轻人出门乘车,上下班电梯,久坐于电脑前,体力劳动大大减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吸烟过多: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加重心肌缺血,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均可引起冠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暴饮暴食: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脏负担。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太多脂肪,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塞。
过度劳累: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会集中到一起。人在紧张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交感神经兴奋,这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发作。
出现这10个现象,年轻人要小心!
1.特别注意清晨或者上午,晨起如厕时出现便秘极易导致心脏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胸部憋闷的情况,警惕胸部三大致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
2.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
3.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感。
4.饱餐、寒冷、看惊悚影片时感心悸、胸痛。
5.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或上楼爬山时,比自己以前,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6.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噩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
7.性生活时感到心跳、心急、胸闷或胸痛不适。
8.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
9.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10.胸部上下所发生的疾病无法解释的,都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都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胸痛、胸闷、全身大汗淋漓和压榨性的疼痛是心梗的典型症状,一旦发生,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120!
95%的心梗患者,在血管堵塞前数天前或数周,就会有心悸加重、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极度疲乏感,有的还会出现上腹疼痛或胃痛、牙痛、咽喉痛、肩背部疼痛等,出现这些报警信号时,切莫忽视,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时排查隐患。
当下,我们一直认为的多种“老年病”已越来越年轻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规律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合理饮食、做好定期体检,疾病的预防远大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