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岁的市民吴大妈(化名)在我院接受了脑血管造影术。从桡动脉穿刺成功,到造影结束仅仅用了30分钟。
造影术后,吴大妈表示非常满意。“真没想到,检查结束就可以自由活动,手腕上也只有一个小点,就像打针一样,完全没有之前朋友说的难受感。”吴大妈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脑卒中已成为国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严重危害国民健康。
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在省市县级各家医院广泛开展。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患者颅内脑血管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最准确可靠的依据,因此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像吴大妈一样接受脑血管造影检查。
但是说起脑血管造影,好多患者都觉得有点“害怕”,不仅是脑袋里面的检查,而且检查之后还不能下床,甚至还需要插导尿管。
PS:常规脑血管造影是先选择一动脉穿刺(一般选用右股动脉)成功后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要显示动脉,注入造影剂。通过造影剂所经过的脑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吴大妈,近一年来反复出现右上肢无力麻木,由于平素身体健朗,所以吴大妈并没有过于在意。但是最近吴大妈右上肢麻木的情况频发,而且症状逐渐加重,于是她接受了CTA(CT血管成像)检查,报告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的严重程度,吴大妈需要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之前,吴大妈听朋友说起过,造影过程是没有任何痛苦,但是造影后活动着实不方便。
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明是长期“下沉”在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指导专家,他告诉吴大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造影创伤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捷。现在可以选择从手臂经桡动脉进行穿刺,在脑血管造影术后无需下肢制动、强制卧床,穿刺并发症也大幅下降,舒适度大大提高,造影术后的护理工作量也明显减少。
于是,吴大妈欣然接受建议,亲身体检了一把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新技术带来的“便捷”,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据神经外科主任褚纪发介绍,以往神经介入医师均常规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脑血管造影术,但是该穿刺路径存在明显的弊端:术后止血困难,术后穿刺部位需要医生长时间压迫并加压包扎。即使如此,仍有穿刺点渗血,皮下出现瘀斑,有时还会出现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且不容易被发现。术后患者需要术侧下肢制动6个小时,严格卧床24小时,患者常出现腰酸,排尿困难,需要患者床上大小便,或者导尿,极不便利,有时还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而经桡动脉穿刺的脑血管造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该入路穿刺创伤小,易于止血,并发症少,术后无需大力压迫穿刺点,仅需稍加压迫绑带固定即可,术后护理也简单。患者恢复快,脑血管造影以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4-6小时即可除去腕部压迫的绷带,对日常的生活不造成影响,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对于某些复杂的主动脉弓型,经桡动脉穿刺的脑血管造影反而有其独到的优势,可以更快地达到目标血管,减少脑血管造影的时间和患者接受射线的剂量。经桡动脉路径脑血管造影术的开展为需要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我院神经内、外科在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明的带领下,已常规开展经桡动脉路径脑血管造影术,术后均未发生穿刺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