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都忙碌着大量血常规标本的检验工作,上机检验、查看结果、审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在前两天,一个血常规标本的结果引起了当班人员的注意。该标本的血小板值触发了检验科的复检规则,检验人员需人工显微镜复检的方式对结果进行核查。
当班人员首先查看仪器上结果,仪器提示有血小板聚集(PLT Clumps)。
镜检人员随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标本的血涂片,结果发现该患者的血小板像抱团似的都聚集在一块儿。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都均匀的散开分布在血涂片上。而该患者的血小板都聚集在一起,仪器检测的血小板结果可能存在假性减少。一般来说造成血小板聚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抽血不顺利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血常规试管里本身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造成。该患者为住院患者,当班人员立即联系病区护士,询问情况。护士反馈抽血很顺利,于是推测为第二种情况,便要求护士重新为患者采血,并换成抗凝剂为另一种枸橼酸钠的蓝管重新送检。在收到重新送检的标本后,当班人员立即上机检验,最后结果显示血小板数值在正常值范围内。(图四)且显微镜下查看枸橼酸钠抗凝血血涂片也未出现血小板聚集情况。至此案情终于明了。这是一例典型的由抗凝剂EDTA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的案件。EDTA盐具有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且能阻止血液凝固的优点,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早在1993年就已推荐将EDTA-k2作为血细胞计数的抗凝剂,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EDTA-K2抗凝剂可引起极少数人发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显示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现象,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真实检测结果出来后,检验人员与患者进行了沟通,让患者谨记:以后不管在任何一家医院做血常规检测时,抽血时一定要告知医护人员需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否则血小板结果会出现假性减少。
随着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已基本取代了人工细胞计数,但血小板的检测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因此,在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必须时刻警惕,理解分析仪器上的报警信息,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复检,为临床和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