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时间,白领小杨拿出前些日子去医院就诊发票的处方明细,满脸茫然且带着急切期待感,询问起坐在身旁号称“中医世家”的老郎,“前一阵子,我或许是因为出差疲劳,再加上淋了点雨,感觉浑身无力、头昏脑胀、还胃口不开,就找了我院的老中医开了一张处方,几贴下去身子骨已经恢复如初,中药作用确实没的说!只不过和去年圣诞节那副感冒药方的味道,却大不一样!你家学渊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郎听罢,点了根烟、慢条斯理说道:“前些日子雷雨交加、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影响。”
每年五月初的“立夏”,代表着日照时间渐渐在增加,经历严寒腊月冰凉的“地气”,与稳步升高中的气温(“天气”)之间的对流就日渐频繁,雷暴雨天气由此也就更加多发生。中医学认为,此时此刻就已经进入了“长夏”之时,并延续到“出梅”,在中医看来,这个时期有这么几个特性:天气气温渐热,反映在人体上也会有“热”;而由于江南一带进入雨季、尤其是接下去“芒种”节气的黄梅天,更是雨水绵绵,于是“湿重热轻”也就成了此阶段养生防病、有病诊疗的重中之重。”老郎拿过处方明细看了看:“小杨,去年年底的汤药,喝上去是不是挺辣口的,还有点暖暖的感觉!这次是不是清新芳草气息中略微有点苦呢?”“哇塞,你咋这么神,猜的太准了!真心服帖服帖!”“哎,快点说说,给俺也科普科普。”
“这样吧!说大一点——整体观念,向来被中医信奉为核心理念,不单单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更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此大自然、社会周而复始的变化,势必也会在机体层面有所反映、表现;所以中医医者在临诊中,非但要仔细观察、收集病人身上的所有讯息,;而除此之外中医还需要把当时的大自然变化、病人职业角色、社会交往特性等等,都加以关注、综合分析研判,这也是中医特有的考量元素,也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说小一点——中华文明的二十四节气,不只是被运用在农业生产上,更是为中医人津津乐道、娴熟运用。譬如:依照节气而生、由来已久、久盛不衰的三伏贴、冬令进补、冬病夏治等等,都刻着“节气”浓重深厚的印记!虽说你去年年底也同样得的是感冒,但当时正处数九寒天、隆冬严寒之气是时节的主流,那个时期体质虚弱人群,起居稍有不慎者,感受的往往是以“风寒”为主六淫邪气,在治疗用药上,大都以“辛温解表”予以处置,所以呀,我会猜想到汤药味道应该会是有些辛辣、温热之感;而当下时节正处江南雨季,潮湿闷热,冷热不均、反复无常是其主基调,尤其是“湿热难耐”,更加重了人体得了感冒后的困乏之感,于是中医医生在治疗用药上,更加突出清理湿热的效能,就会多数使用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制剂,其口味有些青草清新、略微偏苦,也就是这一类草药的性味特点啦!哈哈哈,现在明白了吧!不是我很神,而是中医药确实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也反映出中医医生,在追求“术”上精准的同时也更加力求“道”上的吻合。”
话音刚落,老郎的手机响起了铃声,他一边听了下电话,一边站起身子:“小杨,那边哥们要我过去看看今天早盘的情况,中医药方面的咱们下次再聊……”
中医科 宓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