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都知道心电图吧?
体表心电图能及时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知道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吧?
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还能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刺激和损伤。
那心电图和PICC什么关系?
敲重点,做笔记啦!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P波的动态变化
确定PICC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
现阶段,对需要频繁或是长时间静脉输液患者,经外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需要多次化疗的患者中PICC的应用更是非常普遍,静脉输液学会推荐PICC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或右心房入口上1~2cm最为理想,常规置管无法确保每一次置入长度都能精准到最佳位置,过深会导致患者心律失常心肌损伤,过浅易引发血栓等并发症,为了保证PICC导管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心电图(ECG)定位技术开始被普遍使用。近日,我院肿瘤/血液科对一位需要PICC置管患者运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技术,效果明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平湖一院开展已有8年,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置管后必须经X线拍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正确方能使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在PICC置管头端定位能进行实时定位,可以更直观方便确定PICC头端位置。
此项技术是在PCC置管的基础上,患者连接心电监护,将导联线一端连接于患者胸前RA导联的电极片,另一端连接于PICC穿刺导丝尾端。置管时,通过心房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指导导管头端实时定位。操作者一边送导管,一边判断心电图波型的P波形态变化,辅助导管定位,由此判断导管末端到达位置,确保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的理想部位。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PICC置管术能在始终保持无菌状态下,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极大地提高了导管末端位置定位准确性,从而避免患者因异位而重复拍片浪费精力与费用。对于危重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即可在床边利用此技术进行置管,避免了拍片转运,保证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优质护理的内涵。
PICC置管术经历了盲穿、MST改良术B超引导下置管到最新的心电导联定位,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