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同时也是平湖市最大的医共体牵头医院。近年来,医院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先行、文化融合、试点创新”,全面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服务优质高效,不断提升基层老百姓的获得感。2019年9月,医院入选“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标”全国300强!
以医共体建设为主线,以人才、技术、专科能力建设为核心,持续发挥县域“龙头”作用。 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院,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设立头晕联合门诊、肺结节联合门诊、甲状腺联合门诊;成立骨科诊疗中心,泌尿外科中心等;心内科、脑科、放射科等介入诊疗技术不断填补平湖市空白。 医院现有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2个,平湖市重点学科9个。2019年共有55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审批,受益6922人次。 作为医共休牵头医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模式培养分院业务骨干,重点扶植了新仓分院的内分泌科、林埭分院的心血管内科等科室。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在分院开设了8个全-专科联合门诊。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启用双向转诊新平台,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双向转诊流程。
以问题为导向,全力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以市域卫生专网为基础,完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等五大共享中心,其中影像和心电实现了嘉兴全市共享。2019年累计完成影像、心电、病理会诊25.63万例次,其中为基层分院诊断27743例次,服务基层量增长了30%。 进一步整合院内急救资源,开展急诊急救多学科协作,重点打造了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和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和骨科诊疗中心等“六大中心”。畅通急救绿色通道,以急性胸痛、急性脑卒中、创伤和高危孕产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急症为重点,建立多学科协作、多部门联动、一键启动快速响应的急诊急救体系,2019年成功救治胸痛、卒中患者223人次。
以双下沉、长三角一体化为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为平湖百姓提供安全、便捷、有价值的医疗服务。
2019年8月,平湖市政府与浙江医院签署第二轮合作办医协议,确定脑科中心、眼科、皮肤科、麻醉科、心内科、耳鼻咽喉科、内分泌科7个专科进行重点建设,采用科主任工作站的模式,以点带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浙江医院中美糖尿病中心平湖分中心、浙江医院浙北心脏介入中心、浙江医院浙北脑科中心的成立,心血管、脑血管等介入诊疗的成功开展,使平湖市的糖尿病诊疗及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有了新的飞跃。2019年12月,省卫健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通报2018年度“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考核结果,浙江医院和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双双被评为优秀等级。
依托与上海名院建立的合作关系,先后成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施海明教授心血管内科团队平湖工作站”、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姜小清教授肝胆胰外科团队平湖工作站”、上海长征医院“蔡继平名医工作室(眼科)”、上海市一医院“马金忠教授关节外科工作室”、上海长海医院“何大为教授脊柱外科工作室”、上海公济泌尿外科集团平湖中心。
深度融入长三角,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2019年6月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青田县人民医院三方正式签约共建公济--山海联盟。以联盟为平台,三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科研教学、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等多方面加强交流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为创新方向,智慧医院建设多措并举,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
通过“优化流程、简化手续、细化管理、强化服务”,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微信、支付宝、银联、网银、掌医等各种支付模式的无缝对接。 推广申领健康医保卡,并在全市率先开通脱卡挂号、全流程脱卡支付和费用医后付,扩展了缴费模式,简化了患者操作。实现了“用血服务不用跑”,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夜间门急诊医疗服务全覆盖,签约病人慢病长处方配药服务全覆盖,移动支付和刷脸就医全覆盖,票据自助打印全覆盖,预约诊疗和预约检查全覆盖,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中药代煎配送到家服务全覆盖,“出生一件事”全覆盖,“亲人身后事”一站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打印服务等。 区域PACS集约化应用建设,B超、CT、胃肠镜等检查项目分时段预约,可以精确到半小时以内,集中预约率98%以上,实现了检查数据的“云胶片”共享调阅,让群众少跑腿,办事更方便。 建成全市首家“互联网医院”,与沪杭合作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入院准备中心及检查预约中心持续完善,日间手术和日间化疗同步跟进,有效缩短了医院的平均住院日。智慧结算稳步提升,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节约了医疗成本,2019年群众就医满意度同比提高了1.61个百分点,群众在看病就医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