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蚊子叮咬并传播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患登革热后,如能及时治疗,一周后可康复;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的传播者---蚊子
登革热的传播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传染;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俗称“花斑蚊”);发病季节与伊蚊消长、雨季有关,主要流行季节是5-11月份。
“花斑蚊”出行时段:“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点及下午5-6点。
登革热的潜伏期: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并非立即发病,而是数天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5-8天后。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发病时常出现突发高热“三痛症”、“三红症”及皮疹等特征。突发高热:发烧高达39-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三痛症”:即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及关节痛;“三红症”:面、颈、胸部潮红;皮疹:发病起第3-7天内出现,多见于四肢。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如针对高温、汗多腹泻的患者采取物理降温,补充体液的方法;针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及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国内目前尚无疫苗可供使用,登革热的预防要从防蚊灭蚊入手。
做好自我防护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无论白天或夜晚均穿长袖衣和长裤,凡暴露部位皮肤可喷涂防蚊花露水。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的高峰外出,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期在下午17:00-18:00时,次高峰期为上午8:00-9:00时。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等。
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蚀剂。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如果突然出现发烧、起红疹、眼窝痛、骨头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通过蚊虫叮咬传染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