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能晚上去散步了!” 扶着助步器缓缓迈步的75岁陈奶奶,很难让人联想到几天前她还因髋部骨折剧痛难忍、无法行走。让这位高龄患者实现“术后3天重启行走”的关键,正是医院“快速康复团队”打造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术后“漫长等待”的困境,用科学的全程干预,让康复速度大幅提升。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份“快速康复”的核心逻辑。
提到手术康复,不少人会默认“伤筋动骨一百天”,尤其是高龄患者,更担心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但“快速康复理念(ERAS)”的出现,彻底改写了这种认知。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核心不是“催着患者快好”,而是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科室紧密配合,优化从术前到术后的每一个医疗环节,减少身体的应激反应,最终实现“少并发症、短住院时间、快康复进程”的目标。对髋部骨折这类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的手术来说,这种理念更是让患者能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术前:多学科“联手铺路”,为康复打牢基础
快速康复的“加速”,从手术前就已开始。此时,不同科室的医生会围绕患者的身体状况,共同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手术和后续康复能平稳推进。
外科+护理:精准评估+科学宣教:外科医生会全面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精准判断手术风险,比如评估患者能否耐受麻醉、术后伤口愈合能力如何,提前排除潜在隐患;护士则会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流程、术后注意事项,比如告诉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不会影响伤口”,帮患者缓解对手术的焦虑和恐惧,让患者能主动配合后续治疗。
营养科:定制“能量储备计划”:营养是术后康复的 “燃料”。营养科医生会通过评估患者的体重、饮食情况、血液指标(如白蛋白),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如果发现患者营养不足,会及时给出饮食建议,比如增加鸡蛋、牛奶、瘦肉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帮患者在术前补足 “能量”,增强免疫力,为术后伤口愈合、身体恢复打下基础。
心理干预:帮患者建立康复信心:面对手术,不少患者会因担心恢复效果产生负面情绪,而情绪波动又会影响身体状态。此时,医护团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比如有的老人担心“术后再也站不起来”,医护人员会用类似陈奶奶的康复案例打气,帮患者建立“我能尽快康复”的信心,让心理状态也为康复“加分”。
术中:多学科“精准配合”,减少身体“损耗”
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术后恢复速度。此时,外科、麻醉科等科室会默契协作,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身体的损伤,降低术后恢复的“难度”。
外科:微创操作+细节把控:外科医生会采用创伤更小的手术方式,比如缩小手术切口、轻柔操作减少周围组织损伤,从源头降低术后疼痛和出血风险;同时,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术后感染,还会根据手术情况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在术中的身体消耗。
麻醉科:定制“低应激麻醉方案”:麻醉科医生的核心任务,是让患者在术中“安全无痛”,同时减少麻醉对身体的影响。他们会采用“多模式镇痛”,比如结合区域神经阻滞、非甾体抗炎药等,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避免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肠麻痹等副作用;还会通过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数据,精准控制输液量,既不让输液过多增加心脏负担,也不让输液过少影响器官功能;此外,会用加温毯、加温输液器等设备保持患者体温,防止术中低体温导致出血增多、感染风险上升。这些细节,都在为术后快速恢复“扫清障碍”。
术后:多学科“接力护航”,推动康复加速
手术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康复的“关键冲刺期”。此时,护理、营养、康复科等会继续协作,帮患者避开恢复“弯路”,稳步推进康复进程。
护理+康复科:科学引导早期活动:传统观念认为“术后要多躺”,但快速康复理念更强调“早期活动”。护士会根据患者的术后状态,比如伤口疼痛程度、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与康复科医生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术后6小时左右,会协助患者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活动脚踝,防止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随着恢复推进,会引导患者坐起、床边站立,再到扶着助步器行走,每一步都确保安全,让患者在“不受伤”的前提下,逐步恢复行动能力。
营养科:持续补充康复“能量”:术后身体修复需要更多营养,营养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术后饮食情况、伤口恢复进度,调整营养方案。比如,术后患者可能食欲不佳,会建议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豆腐、鱼肉粥),必要时补充营养制剂,确保伤口愈合、肌肉恢复有足够的 “原料”,避免因营养不足拖慢康复速度。
外科+护理:实时监测,预防并发症:外科医生会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判断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护士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比如体温、血压,观察是否有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术后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现异常,会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处理,确保康复过程“不跑偏”。
从陈奶奶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快速康复的核心不是“追求速度”,而是“用对方法”——它靠的不是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而是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拧成“一股绳”,在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发力,帮患者减少身体负担、规避风险,最终实现“高效康复”。对更多像陈奶奶这样的患者来说,这种模式不仅能缩短恢复时间,更能让他们尽早找回生活的主动权,重新拥抱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