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平湖市民李先生,平日里饮食规律,虽偶有胃肠功能紊乱的小毛病,却从未放在心上。直到频繁出现大便不规律、排便次数增多且排解困难的症状,他走进了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决定做一次肠镜检查。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却让他与一场潜在的健康危机擦肩而过。
作为从未接触过肠镜检查的“新手”,李先生对检查结果毫无心理准备。当肠镜镜头深入肠道,一颗约4×6cm的巨结肠息肉赫然出现在镜头前!要知道,人体结肠起始端直径不过6cm,到乙状结肠末端更缩至3cm,这颗“巨无霸”几乎填满了整个肠腔。一旁的护士震惊不已:“从业以来,这么大的结肠息肉还是头一回见!”一般而言,直径超过2cm的肠息肉,癌变风险高达40%以上,李先生的息肉已远超这一临界值,随时可能“恶变”。
由于息肉体积过大,无法通过肛门直接取出。消化内科王明友主任将其以分片切除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庞然大物” 逐步分解取出,并迅速送往病理科进行切片检查。经过数日的等待后,病理结果终于传来:良性!李先生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如今,李先生已顺利康复出院,只需定期复查,便无需承受切肠手术之苦。这次的经历,不仅为李先生敲响了健康警钟,也为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学科普课——肠道小息肉,若放任不管,可能演变成危及生命的“大炸弹”。
近期随着平湖市又一次的肠癌筛查的启动,肠镜下结肠息肉的发现率再次增多。近三个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待肠镜检查2340人次,检出肠息肉及其它肿块943人次(检出率40.2%),同时这种“巨无霸”类型的息肉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
近期随着平湖市又一次的肠癌筛查的启动,肠镜下结肠息肉的发现率再次增多。近三个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待肠镜检查XX人,检出肠息肉及其它肿块XX人,同时这种“巨无霸”类型的息肉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
什么是结肠息肉?就是结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是长在肠黏膜表面的肉疙瘩。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可以是单个、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几千个密布在肠黏膜上,后者就是结肠息肉病,癌变率奇高。
结肠息肉有没有症状?大多数结肠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发生便血,而结肠息肉很多者也可能会发生腹泻、黏液便、腹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因此要确诊结肠息肉主要依赖结肠镜等检查。因结肠息肉没有症状,而国内又结肠癌高发,因此,目前主张40岁以上人群不管你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肠镜下能明确息肉的性质吗?
不能!肠息肉只是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有可能会发展成腺瘤而发生癌变。
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癌变。
而结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多见!息肉都需要切除后作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其性质。
结肠息肉都需要切除吗?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而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很小的炎性息肉有时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可能发展成腺瘤而癌变。同95%以上的结肠癌是从结肠息肉一步步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但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人癌变的时间还要短些;而结肠息肉发现时很有可能已经在你身体内长了几年了,尤其是2cm以上的息肉癌变几率明显增高,因此,结肠息肉一旦发现应该及时切除。
结肠息肉怎么治疗?绝大多数结肠息肉可在肠镜下治疗,属微创手术。肠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切断息肉的癌变之路。
当然息肉切除术是有一定并发症的,最担心的风险是: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
能不能在门诊肠镜就把息肉摘除?一定要住院才能摘除息肉吗?对于一些小于5mm的微小、单发的息肉,一般门诊就能摘除;但是对于多发的、较大的息肉,往往需要内镜下的多种手术方式,如: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这在常规的胃肠镜检查中是无法完成的,并且较大息肉摘除完会存在一定的出血、穿孔、感染等风险,而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对于术中出血可以立即处理,但一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2-7天),考虑到患者的安全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住院进行进一步观察治疗啦!
结肠息肉术后需要复查吗?肠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肠镜,术后复查肠镜时间,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单个或几个肠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年查一次。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是容易复发和癌变的,需要6个月一次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