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身上怎么总有股蛋黄味?”自从发现6岁的儿子金金格外偏爱牛肉、牛奶和鸡蛋,每天雷打不动要吃一碗鸡蛋羹后,妈妈这个疑问就没断过。起初她以为是孩子吃得多、身上沾了食物味,可随着金金挑食越来越严重——蔬菜一口不碰,肉蛋奶却顿顿少不了,那股淡淡的腥味不仅没散,反而越来越明显。
2025年3月,因为感冒发烧,妈妈带着金金来到医院,需要血常规检查。金金妈妈想着“既然抽了血,不如多查一项”,主动加做了血脂检测。可拿到报告时,金金爸爸妈妈的手都凉了:血清总胆固醇6.48mmol/L(正常值4.39--<5.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8mmol/L(正常值2.84--<3.36mmol/L)——血脂相关的两项关键指标全超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比正常上限高了近43%!
医生拿着报告,结合金金的饮食习惯解释:长期偏重高脂、高胆固醇的肉蛋奶,完全不吃蔬菜,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不仅让身体散发出异常的“蛋黄味”,更直接引发了儿童血脂异常。若不及时干预,未来可能提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增加成年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随后医生给出的方案很明确:每日跳绳1500个,彻底调整饮食结构。全家立刻行动:父母把家里的色拉油、菜油换成更健康的山茶籽油和橄榄油;爷爷每天变着花样做蔬菜餐,从蔬菜丸子到蔬菜蛋卷,就为让金金多吃一口菜;奶奶则成了“跳绳监督员”,每天陪着金金打卡。
4个月后的7月复查,好消息传来:金金的血清总胆固醇降到了5.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也降至3.33mmol/L,基本接近正常范围。更让妈妈惊喜的是,儿子身上那股困扰已久的“蛋黄味”,终于淡得几乎闻不到了。
别再以为高血脂是“老人病”!近3成中国娃有风险!
其实金金的案例并非个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孩子的饮食里多了炸鸡、蛋糕、奶茶,少了粗粮、蔬菜;周末常宅家看动画片、玩游戏,户外活动越来越少——这些习惯正在悄悄改变儿童的健康状态。
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儿童脂质异常血症(即高血脂)患病率已高达20.3%--28.5%,意味着每4个孩子里,就可能有1个血脂超标。更危险的是,儿童血脂异常不像感冒发烧有明显症状,很多孩子直到出现皮肤黄瘤(胳膊肘、膝盖等部位的黄色小疙瘩),或因其他疾病抽血时,才意外被发现。
而这种“沉默的异常”,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持续损伤血管,让他们成年后患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出数倍。
先搞懂:什么是儿童脂质异常血症?简单说,就是孩子血液里的“坏脂肪”太多,“好脂肪”太少:超标项:总胆固醇(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甘油三酯(过量会导致血管硬化);偏低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能清理血管里的坏脂肪)。
这种代谢紊乱,可能是遗传导致的(比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但更多是后天习惯造成的——挑食、爱吃油炸甜食、不爱运动、体重超标,都是主要诱因。
这5类孩子,一定要做血脂筛查!
别等孩子出现症状才重视,若你家孩子属于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带去做血脂检查:
1. 家里有亲属(比如爸妈、爷爷奶奶)在**女性<65岁、男性<55岁就确诊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或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
2. 父母任意一方总胆固醇≥6.2mmol/L,或本身有高血脂病史;
3. 孩子皮肤上出现黄色小疙瘩(黄瘤),或眼角膜边缘有白色/黄色环状物(脂性角膜弓);
4. 孩子有糖尿病、高血压,或2-8岁就肥胖、12-16岁超重,甚至有吸烟行为(包括吸二手烟);
5. 怀疑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比如家族中多人血脂高),需进一步做基因筛查。
孩子血脂高?4步干预方案,科学降血脂
发现孩子血脂异常,家长别慌,通过科学干预,大部分孩子的血脂能恢复正常,关键要做好这4点:
第一步:抓住“运动处方”,每天动够1小时
保证每天中高强度运动≥1小时,比如跳绳、跑步、游泳、打球,这些运动能有效消耗脂肪;
控制静坐时间,每次连续看动画片、玩平板不超过2小时,中间要起身活动5-10分钟;
特别提醒:若孩子是“坏胆固醇”(LDL-C)偏高,且有心血管病变风险,运动前需先做心血管评估,避免剧烈运动受伤。
第二步:调整饮食,不是“一刀切”忌口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血脂高,就立刻停掉所有肉蛋奶,这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正确的做法是“限坏油、增好食”:
少吃这些:肥肉、动物内脏(肝、肾等)、全脂牛奶、油炸食品(炸鸡、薯条)、黄油、奶酪,蛋黄可以吃,但每周控制在3-4个;
多吃这些:新鲜蔬菜(每天至少300克,比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水果(选择苹果、蓝莓等低糖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代谢脂肪;
烹饪用油优先选山茶籽油、橄榄油,每天用量不超过25克(约2勺半)。
第三步:规律作息+控制体重,打好代谢基础
睡眠要够:孩子每天需睡9-11小时,比如6岁孩子建议晚上8点半前睡,早上7点后起,避免熬夜打乱代谢;
体重管理:定期给孩子算BMI(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目标控制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85百分位以下。若孩子已肥胖,别盲目节食减肥,最好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保证不影响生长发育。
第四步:必要时用药,必须遵医嘱
若通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孩子血脂仍未达标,医生可能会建议用药。目前儿童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降“坏胆固醇”)、贝特类(降甘油三酯),但家长一定要注意:
所有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买药用;
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最后提醒:儿童血脂筛查,早做早安心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高血脂离他很远”,但从金金的案例和居高不下的患病率来看,儿童血脂异常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
与其等孩子出现问题才补救,不如尽早做好预防:定期带孩子做体检,尤其是属于“高危人群”的孩子,别漏掉血脂检查;日常多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运动,帮他们养成健康的习惯——毕竟,孩子血管的健康,才是未来长远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