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偶尔肚子疼、便血嘛,痔疮犯了而已,抹点药膏就好。”45岁的淘宝店主王建国,曾凭着这句话硬扛了3个月。直到妻子发现他3个月瘦了10斤、脸色蜡黄,硬拽着他去医院,才撞破了这个“自欺欺人”的真相——他患上了结直肠癌。
作为淘宝服装店老板,王建国的生活早就没了“健康”二字:换季、大促时凌晨3点才睡,睡前必吃麻辣火锅、烧烤当夜宵;白天睡到大中午,午饭全靠外卖,上厕所总憋到忍不住,两分钟速战速决。某次双十一大促结束后,身体的“警报”越来越响:
排便彻底乱了:有时3天不拉,有时一天跑三四趟,总觉得拉不干净;大便变细了:像铅笔一样,和以前完全不同;便血频繁了:擦屁股时总有暗红色血,他笃定是“痔疮”,自己买了药膏涂。“这些症状太常见了,很多人都会像王建国一样,把它当成痔疮、吃坏肚子,硬生生拖到中晚期。”医生无奈地说。
要知道,结直肠癌早期信号其实很明显,只是容易被忽视:排便习惯突然变了(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变细、变形(像铅笔、扁条);便血(鲜红或暗红,不是痔疮那种滴血);不明原因消瘦、腹胀腹痛。
更关键的是: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超90%,一旦拖到晚期,生存率直接降到10%以下!
怕遭罪拒绝肠镜?它才是肠癌的“救命镜”到了医院,医生看了王建国的直肠指检报告(直肠壁摸到硬块)和大便常规(隐血阳性),立刻建议:“必须做肠镜!”王建国当场打了退堂鼓:“听说要喝泻药拉到虚脱,还很痛,能不能先吃药?”“你45岁、爱吃高脂食物、久坐熬夜、还有便血+消瘦,全是肠癌高危因素!”医生严肃解释,“肠镜是诊断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病变,还能取组织活检,而且现在有无痛肠镜,睡一觉就做完了。”
最终,王建国躺上了检查床。前一晚喝了3升“水果香精味的咸盐水”泻药,拉到排出清水;检查时打了静脉麻醉,醒来时结果已经出来——距离肛门15厘米处有个菜花状肿物,确诊为“中分化腺癌”(结直肠癌最常见类型)。
医生提醒:普通人群40岁起就要做第一次肠镜;有肠癌家族史的人,要提前到40岁前,或比亲属确诊年龄早10年查;害怕痛?无痛肠镜几乎没感觉,全程15-30分钟,还能顺便切除癌前病变(息肉),阻断癌症发展。
确诊后,肛肠外科的多学科团队(MDT)给王建国制定了方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通过几个小切口,微创切除肿瘤,还能尽量保住肛门。
“肿瘤没转移到远处,完整切除后配合辅助治疗,治愈希望很大。”主刀医生的话,让焦虑的王建国松了口气。
手术很顺利:医生切除了15厘米病变肠管,清扫了20个淋巴结(其中3个有转移),还成功保住了肛门。术后病理分期为“IIIB期”,虽然有淋巴结转移,但没扩散到肝、肺等器官。
术后1个月,王建国开始了辅助化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第一次化疗后,他就尝到了副作用:碰冷水手指像触电一样麻,恶心到吃不下饭。但他没放弃,还在病房里交了“战友”——60岁的晚期肠癌王叔叔和刚入职就查出肺癌的小李。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他开始记化疗日记:“今天喝了半碗粥,比昨天多!”“手指麻得拿不住筷子,用勺子也能喝汤!”妻子也陪着他,变着花样做少油少盐的高蛋白餐,每天陪他散步半小时(减少化疗后血栓风险)。
医生说,中期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很关键:能杀灭残留的微小转移灶,让Ⅱ期高危患者复发风险降3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提20%;而且现在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只要肿瘤距离肛门超5厘米(部分医院3厘米也能做),大多能保住肛门。
如今,距离确诊已经五年,王建国的复查结果始终正常:CT、肿瘤标志物(CEA、CA19-9)全在正常范围,体重恢复了,还戒了外卖,学会了做“抗癌餐”(西兰花、红薯、鱼肉、燕麦粥)。
现在的他,成了“肠癌康复者俱乐部”的常客,逢人就说:“别把便血当痔疮!40岁后一定要做肠镜!”“无痛肠镜真不可怕,睡一觉就结束了!”“得了肠癌不是终点,配合治疗、调整心态,就能赢!”
结直肠癌被称为“最笨的癌症”——从息肉到癌变要5-10年,早期筛查手段成熟,但很多人因为害羞、恐惧,错过了最佳时机。
先看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40岁以上;爱吃红肉(猪牛羊肉)、加工肉(香肠、火腿),少吃蔬菜;久坐不动、肥胖(BMI>28)、吸烟喝酒;有肠癌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2-3倍);有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做好这4件事,远离肠癌: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补充膳食纤维),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生活:戒烟限酒,每周运动150分钟(快走、游泳都可以);筛查:普通人群40岁查第一次肠镜,高危人群提前;怕肠镜的话,先用粪便潜血试验初筛(阳性再进一步查);警惕:持续排便异常、大便带血、变细、不明原因消瘦,立刻去医院!
2022年,全球有超190万肠癌新发病例,90.4万人因肠癌去世。但它不是绝症——早期5年生存率超90%,中期规范治疗后也能有60%-70%的5年生存率。
记住:和“肠”相关的健康,从来不是小事。早一步检查,多一份警惕,或许就能改写自己和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