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头皮发麻是不是脑子里的瘤闹的?”诊室里,52岁的张阿姨攥着检查报告,指尖微微发颤。刚拿到头颅CT结果时,她一眼就看到了“颅内动脉瘤”几个字,瞬间觉得天旋地转——好好的脑袋里怎么会长瘤?
医生赶紧安抚她:“您别慌,这不是肿瘤,更像血管壁上鼓起来的‘小气球’。而且您头皮发麻和它没关系,是碰巧查出来的。”可张阿姨还是放不下心,这“小气球”听起来就危险,万一破了可怎么办?
其实,像张阿姨这样偶然发现颅内动脉瘤的人不在少数。大家平时总惦记着脑梗死、脑出血,却对这个藏在颅内的“隐形炸弹”不了解。它平时安安静静,一旦“爆炸”就可能要命,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个“沉默杀手”。
很多人一听到“瘤”就吓一跳,其实颅内动脉瘤和我们常说的“癌症肿瘤”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更像是脑血管壁上的一块“薄弱补丁”——血管壁局部因为先天发育、老化或损伤变薄弱了,在血流常年累月的冲击下,慢慢向外鼓出一个小凸起,形状有的像小水泡,有的像吹起来的小气球。
但别小看这个“小气球”,它的危险之处藏在两个特点里:
1.无症状潜伏,难发现:90%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没破的时候,人一点感觉都没有。既不头痛,也不头晕,就像个安静的“卧底”,往往是体检做CT、核磁时才被偶然发现。
2.一破就致命,很突然:一旦这个“小气球”破了,血液会瞬间冲进脑组织周围的间隙(医学上叫“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像脑子里“炸开”一样。患者会突然觉得“头要裂开了”,这是这辈子能感受到的最剧烈的头痛,还可能吐得厉害、脖子发硬,甚至直接昏迷。
有数据显示,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就有30%-40%;就算侥幸活下来,要是没及时治疗,1个月内可能再次破裂,这时候死亡率会飙升到60%-80%。所以说,它的可怕不在于“长了东西”,而在于“突然爆炸”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就像“小气球”的形成,既要看血管本身够不够结实,也要看“吹气”的力度(血流冲击)。以下几类人尤其要注意:
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偏高,就像给血管壁“持续增压”,薄弱的地方更容易被冲得鼓起来,既是动脉瘤形成的诱因,也是破裂的“推手”。
老烟民:烟草里的有害物质会像“砂纸”一样磨坏血管内皮,让血管弹性变差,鼓出“小气球”的概率自然更高。
中老年人:40-60岁是高发年龄段。就像水管用久了会老化,血管也一样,年纪大了弹性下降,血管壁容易出“薄弱点”。
有家族史的人: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过颅内动脉瘤,那你得这个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就像血管壁的“韧性”可能天生就差一点。
生活习惯不好的人:长期熬夜、压力大、爱喝酒,或者本身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炎的人,血管也容易出问题,间接增加动脉瘤风险。
既然它藏得深、破了又危险,那咱们就得主动“排查”,真发现了也别慌,现在有办法“拆除”。
对于上面说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做脑血管检查,尤其是家里有人得过、自己有高血压或长期吸烟的,别等有症状再查。常用的检查有三种:
CTA(头颅CT血管造影):方便又快速,打一针造影剂就能做,能清楚看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适合初步筛查,而且无创,不用害怕。
MRA(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不用打针,也没有辐射,适合对造影剂过敏的人,或者需要反复复查的情况。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这是目前的“金标准”,能最清楚地看到血管细节,但需要从大腿根扎个小针送导管进去,属于有创检查,一般是确诊或准备治疗时才做。
2.发现了怎么办?两种方法“拆弹”
查出动脉瘤后,医生会根据它的大小、位置、形状,还有患者的身体状况,选合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手术夹闭术:开颅后,用一个特制的“小夹子”把动脉瘤的“根部”夹住,让血流进不去,就像给“小气球”关了“进气阀”,防止破裂。这种方法适合位置比较浅、形状规则的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术):不用开颅,从大腿根的血管插一根细导管,送到动脉瘤里,再填进去像“弹簧圈”一样的材料,把“小气球”填满,血流就不会再冲击它,也就安全了。这种方法伤口小、恢复快,适合位置深、形状复杂,或者身体比较弱的患者。
虽然颅内动脉瘤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后天的习惯也能帮我们降低风险,尤其是高危人群,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管好基础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会伤血管,一定要按时吃药,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别让血压忽高忽低。
养成好习惯:烟必须戒,酒要少喝;别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吃饭清淡点,少吃高盐、油炸、甜食;每天散散步、跳跳广场舞,适度运动能让血管更有弹性。
别让情绪“过山车”:长期紧张、焦虑、生气,会让血压波动大,对血管不好。平时多找点开心的事,保持心态平和。
记住“危险信号”: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像头要炸开)、恶心呕吐、看东西模糊、手脚发麻无力,别犹豫,立刻去医院!这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信号,早一分钟治疗,就多一分希望。
其实,颅内动脉瘤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高危人群主动查,发现后及时治,平时好好护血管,就能把这个“隐形炸弹”的威胁降到最低。就像张阿姨,虽然查出了动脉瘤,但因为发现得早,医生评估后说暂时不用处理,定期复查就行,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记住,对付这个“沉默杀手”,最怕的是“不知道”和“不重视”。主动了解、提前预防,才能让脑血管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