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胰岛素都打了快半年了,怎么血糖还是控制不住?是不是药不对啊……”
诊室里,张大叔把一沓血糖记录拍在桌上,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每天按时打胰岛素,可空腹血糖总在9mmol/L以上,最近还总觉得没力气。仔细一问才发现,张大叔为了图方便,一支胰岛素笔的针头用了快半个月,注射时还总在胳膊同一个点上反复扎——问题,就出在注射方法上!
其实,胰岛素注射可不是“扎进去推药就行”的小事,里面藏着不少影响血糖的关键细节。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胰岛素到底该怎么注射才正确。
一、注射前,这些准备不能少
就像做饭前要备好食材,打胰岛素前的准备工作也得做足,这直接关系到药效和安全。
1. 先查胰岛素“身份”
看看胰岛素的剂型对不对(比如是短效还是长效),有没有过保质期。再观察药液外观:澄清的胰岛素如果变浑浊、有沉淀,或者混悬型胰岛素摇后仍有颗粒,就不能用了。
2. 备好工具,洗干净手
准备好胰岛素笔(或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打之前一定要用肥皂认真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污染注射部位。
3. 选对部位,认真消毒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4个:腹部(肚脐周围2厘米外)、大腿外侧(膝盖上方10厘米左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下方)、臀部外上侧。
其中腹部吸收最快、最稳定,是首选部位。
选好部位后,用酒精棉球以注射点为中心,画圈擦拭消毒,范围约5厘米,等酒精完全晾干再注射(别用嘴吹,以免污染)。
二、注射时,动作要稳、步骤要对
很多人打胰岛素时手忙脚乱,其实掌握这几个步骤,就能又快又准。
1. 调好剂量,捏起皮肤
按照医生的嘱咐,在胰岛素笔上调好需要注射的剂量。如果是消瘦或儿童患者,可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别捏太紧,以免捏起肌肉),让皮下组织更疏松。
2. 针头刺入,缓慢推药
把针头垂直(或稍倾斜45度)刺入皮肤,然后缓慢推注胰岛素。推的时候别太快,让药液慢慢进入皮下。
3. 停留10秒,再拔针头
推完药后,千万别马上拔针!要让针头在皮肤里停留10秒钟,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入,避免漏液(开头那位患者的问题就出在这!)。
拔针后,用干棉球轻轻按住注射部位几秒就行,千万别揉——揉了可能会让药液扩散太快,还容易起硬结。
三、这些注意事项,一定要记牢
打好胰岛素只是第一步,想要效果好、少出问题,这些细节也得重视。
1. 注射部位要“轮岗”,别总盯着一个地方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关键的一点!
如果总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很容易导致皮下脂肪硬结或萎缩,影响胰岛素吸收,让血糖忽高忽低。
建议每次注射都换个地方,比如这次打腹部左侧,下次就换右侧,两次注射点之间至少间隔1厘米。
2. 胰岛素保存有讲究
未开封的胰岛素:必须放冰箱冷藏(2-8℃),别冷冻(结冰就失效了),也别贴冰箱壁放,以免受冻。
开封后的胰岛素:可以在室温(不超过30℃)下保存,一般能放4-6周(具体看说明书),不用再放回冰箱,反复冷热交替反而不好。
3. 警惕低血糖,学会应对
打胰岛素后如果出现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感,可能是低血糖了。这时候要赶紧吃点含糖食物(如半杯糖水、2-3块方糖),15分钟后再测血糖,没恢复就再吃一次。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4. 针头别重复用,定期换
胰岛素笔的针头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后就会变钝、有细菌,重复使用容易增加疼痛、感染风险,还可能导致漏液。所以每次注射都要换一个新针头。
四、最后提醒:血糖要盯紧,复查别偷懒
胰岛素注射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想要血糖稳,还得做好这两件事:
1.平时要定期测血糖,记录血糖变化,方便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
2.按医生要求定期去医院复查(比如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时和医生沟通用药后的反应,让治疗方案更适合自己。
其实,胰岛素注射就像一门“手艺活”,熟练了就不觉得麻烦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注意细节,就能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把血糖稳稳控制住,少受并发症的困扰。
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别自己瞎琢磨,及时问医生或护士——专业的指导,比自己摸索靠谱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