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快看看我家娃!”儿科门诊里,经常会有这样焦灼的声音。小家伙捂着肚子蜷成一团,“妈妈,肚肚疼……” 可把B超、验血、大便检查全做了个遍,结果却都显示“正常”。
尤其是上学前、考试前,或者家里气氛一紧张,这肚子疼就准时报到。一开始还心疼得不行,次数多了,家长难免犯嘀咕:“这孩子,该不会是装的吧?”
作为一名和孩子们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儿科医生,我得认真跟您说句大实话:这疼啊,是实打实存在的,真不是孩子“演”出来的!问题可能不在肠胃器官本身,而是管着肠胃的“软件系统”——“脑肠轴”出了点小岔子。咱们常说的“功能性腹痛”,或者更准确的“肠脑互动异常”(脑肠轴综合征),就是这么回事。别被这绕口的名字吓着,在小朋友中间,这可是挺常见的事儿呢。
过去,我们把这些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腹痛统称为“功能性腹痛”。现在,医学界更倾向于使用“肠脑互动异常”来描述,简单说:就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对话”出现了问题。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电话线:正常时:大脑和肠道通过迷走神经平稳沟通。情绪好,肠道就工作顺畅;肠道稍有不适,也会轻微汇报给大脑。异常时:这条电话线变得异常敏感。肠道只是正常蠕动了一下(比如吃了东西后),却向大脑发送了一个强烈的“疼痛”信号;而大脑感到紧张、焦虑(比如面临考试),也通过这条线猛烈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疼痛。所以,孩子不是“想”痛,而是他的感知系统“放大”了正常的肠道信号。
功能性腹痛/肠脑综合征的典型特点:
1. 疼痛以肚脐周围为主(脐周痛);
2. 多为隐痛、钝痛或痉挛性痛,很少是难以忍受的剧痛;
3. 发作时,孩子可能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但缓解后就一切正常;
4. 疼痛与情绪密切相关:如考试、被批评、家庭矛盾等;
5. 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增长正常。
出现以下“红旗警报”需尽快就医:疼痛远离肚脐,固定在其他位置;孩子从睡眠中痛醒;伴有持续性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伴有血便、黑便、顽固性腹泻或呕吐;有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家族史。出现这些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该如何应对?一个需要家庭和医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处理这类腹痛,没有“特效药”,真正有效的是理解、耐心和多方配合的综合策略。
1.最重要的第一步:信任与共情
请明确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是真的肚子痛。”这句话的疗愈效果,远超任何药物。卸下孩子“被怀疑”的心理包袱,是治疗的基石。
帮助孩子说出心中的焦虑:比如“是不是最近是不是有点紧张/担心/害怕?”,让他把内心的压力和身体的疼痛联系起来。
2.生活方式与饮食干预
规律作息:尤其是饮食和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建立肠道记忆。
饮食记录:留意是否与某些食物相关(如过量零食、果汁、豆类等),但切忌盲目忌口,以免导致营养不良。
多食膳食纤维、多饮水;
鼓励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是缓解压力和促进肠道蠕动的天然良药。
3.心理行为干预(核心治疗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导致疼痛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这是被证实非常有效的方法。
放松训练:如腹式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在孩子疼痛发作时,引导他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痉挛。
生物反馈治疗:在一些专业的儿童医院可以提供,教孩子如何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生理功能(如肠道蠕动)。
4.药物与专业帮助
一般没有特效药。医生可能会在疼痛剧烈时短期使用解痉药或益生菌;
如果家庭干预效果不佳,建议寻求儿童消化专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常,消化科、心理科、营养科协同,能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方案。
孩子反复腹痛,不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而是一段需要您陪伴他共同理解的成长经历。通过信任、支持和科学调理,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摆脱腹痛的困扰,更加健康、自信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