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突然“不对劲”:没胃口、睡不好,一提开学就发脾气,甚至说头晕、肚子痛…… 别太担心,这很可能是“开学焦虑综合征”在“作祟”。今天就用大家都能懂的话,聊聊这个常见问题。
简单说,“开学焦虑综合征”就是孩子假期过后,开学初期出现的心理和身体不适。不是真的生病,而是面对新学期的变化,心里一时没适应过来。
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主要有几类:平时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刚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新生,对新环境适应慢的;对自己要求特别高,总怕成绩不好的;之前在学校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比如和同学闹矛盾、被老师批评的。
生活节奏“转不过弯”:假期里孩子过得太自在,晚睡晚起、想玩就玩,突然要回归规律的上学作息,早起、上课、写作业,心里难免抵触。要是升学换了新班级、新老师,陌生环境更会让孩子紧张。
怕学业 “跟不上”:有的孩子担心新学期课程变难,自己成绩下滑;成绩好的孩子也怕竞争太激烈,保不住名次;还有些孩子因为之前成绩不好,本来就自卑,一想到上学更焦虑。
怕和人“处不好”:有些孩子不太会跟同学、老师打交道,甚至之前有过矛盾,新学期要重新面对人际关系,心里没底。还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差,比如住宿舍不会叠被子、整理东西,也会让焦虑加重。
家长的期待 “压得慌”:要是家长总说“新学期必须考多少分”“别比别人差”,或者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会让孩子心里的负担更重,焦虑也会更明显。
身体不舒服:经常说头痛、头晕,不想吃饭或者吃太多,有时会恶心、胃痛,甚至心慌、出汗,有的孩子还会假装生病想请假。
情绪不对劲: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烦躁,要么闷闷不乐、不爱说话,晚上还可能睡不着,或者睡不安稳、老醒。
心里很抗拒:一提到开学就躲躲闪闪,不愿意聊和学校有关的话题,甚至说“我不想上学”,看到书包、课本就没精神。
行为变懒散:假期作业拖到最后才写,甚至不想写;早上赖床不起,上学总迟到;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前喜欢的游戏、兴趣班也提不起劲。
4类人这样做,帮孩子缓解焦虑
(1)孩子自己:从小事开始调整
慢慢改作息:别想着开学前一天突然早睡早起,从现在开始,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分钟、早起10分钟,慢慢适应上学的时间。睡前别玩手机、电脑,泡个热水澡、听听轻音乐,更容易睡着。
制定“缓冲计划”:用3-5天慢慢找回学习状态,比如第一天只学30分钟,中间穿插看动画片、玩玩具;第二天学45分钟,逐渐增加学习时间。定个小目标,比如 “每天背10个单词”,完成了就奖励自己一颗糖、多看10分钟绘本,攒成就感。
动起来心情好:每天花30分钟做喜欢的运动,比如跳绳、跑步、打球,出出汗能让焦虑少一点。要是突然紧张,试试“4-7-8 呼吸法”:吸气4秒、憋住7秒、慢慢呼气8秒,重复几次,心里会舒服很多。
(2)家长:少施压,多陪伴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说“我怕老师提问”,别骂“你怎么这么胆小”,可以说“妈妈小时候也怕被提问,这很正常”。多听孩子说担心的事,少讲大道理。
自己先稳住:别总说 “别人都能适应,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懒”,这样会让孩子更内疚。可以跟孩子分享:“妈妈上班前也会有点不想去,咱们一起慢慢调整。”
帮孩子找安全感:陪孩子跟同学提前联系,聊聊假期去哪玩了、看了什么有趣的事,让孩子知道 “不是我一个人怕开学”。要是担心孩子在校情况,主动跟老师沟通,一起想办法帮孩子适应。
(3)同学:互相鼓励,一起适应
开学前可以主动找同学聊天,分享假期的趣事,也聊聊对新学期的担心,互相安慰 “我也有点怕,咱们一起加油”。开学后主动打招呼、一起去食堂吃饭,陌生感少了,焦虑也会减轻。
(4)学校:搭起 “适应桥”
学校可以在开学前开线上班会,让老师和同学提前见面、互动;也可以组织破冰游戏,帮新生快速认识小伙伴。还可以安排心理讲座,或者开通一对一辅导通道,让有需要的孩子能找到人帮忙。
一般来说,开学焦虑在开学前1周到开学后1-2周会慢慢缓解。但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比如一直说身体不舒服、坚决不肯上学,严重影响吃饭、睡觉和日常学习,就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帮忙了。
给大家推荐个靠谱的就诊渠道:
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保“发育行为心理”专科门诊:是平湖本地首个专门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以及发育行为心理问题的门诊,能提供一站式、规范的诊疗方案,每周日上午开诊,方便家长带孩子就诊。同时,每月会有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科的专家下沉坐诊,9月的专家安排已经确定:9月4日(周四上午):王瑜主任医师 9月18日(周四上午):赵艳君副主任医师 后续每月专家的具体出诊时间,大家可以关注医院公众号的排班推送,提前了解、预约。
开学焦虑不是“矫情”,而是孩子成长中常见的小挑战。家长多理解、孩子多调整,再加上专业力量的助力,一定能帮孩子顺利适应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