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地区的饮食文化里,霉苋菜梗堪称一绝,如今也悄然登上了平湖人的餐桌。这道传统佳肴凭借独特醇厚的“臭香”,成了不少人眼中的下饭神器,甚至有人调侃“有它在,米饭都要多备两碗”。然而,这诱人的美味背后,却暗藏着健康隐患 —— 近期,平湖一院急诊室接连接诊因食用霉苋菜梗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的患者,为喜爱腌菜的食客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市民王先生(化名)就经历了一场“变色惊魂”。他像往年一样端起一小碗腌苋菜下饭,可入口没多久,便感到心慌不适。起初,王先生并未在意,谁知症状愈发严重,不仅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指甲、嘴唇和皮肤也渐渐泛起诡异的紫色,还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不得不紧急就医。急诊医生一眼就认出这是典型的亚硝酸盐中毒症状。经检测,王先生的血氧饱和度降至88%(正常值≥95%),高铁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8.7%(正常值<1.5%),属于轻度中毒。幸运的是,因摄入量有限,经过特效解毒剂亚甲蓝等治疗后,他的肤色才逐渐恢复正常。
令人费解的是,王先生年年都吃霉苋菜梗,为何今年“中招”?医生分析,问题很可能出在腌制时间上。原来,家庭自制的霉苋菜梗在腌制1-2周时,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峰值。亚硝酸盐毒性极强,成人摄入0.2-0.5克即可中毒,3克足以致命。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维持口唇、甲床的红润色泽,并为全身输送氧气;但亚硝酸盐会将其氧化成无法运输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一旦超过10% 的血红蛋白“变身”,就会引发机体缺氧,进而出现一系列危险症状。
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神经系统症状往往最先出现,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四肢麻木,严重时甚至抽搐昏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也较为常见;皮肤青紫是最典型的特征,从口唇发紫逐渐蔓延至指尖、全身;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律不齐,甚至因窒息危及生命;还有部分患者会因缺氧引发脑水肿、视网膜出血,导致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眼部症状。
事实上,除了霉苋菜梗,自制腌酸豆角、黄瓜、萝卜,以及常见的榨菜、酸菜等腌制食品,同样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风险。此外,腐败变质的腌菜腌肉、反复加热的隔夜菜,更是“亚硝酸盐重灾区”。为了享受美味又保障健康,食用腌制食品时需牢记以下原则:
充分腌制:腌制时间至少30天,待亚硝酸盐在微生物作用下充分分解后再食用;
适量食用:单次摄入量不超过150克,每周食用不超过3次,避免连续食用;
预处理:蒸煮前用清水充分冲洗,利用亚硝酸盐易溶于水的特性,减少其残留量。
若食用后出现胸闷心慌、皮肤发紫等中毒症状,务必立即停止食用,通过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腌制食品虽风味独特,但健康才是享受美食的前提,切记“浅尝辄止,安全第一”!